靖江加快应急避难场所建设
发布时间:2014-04-14 09:28 来源:
靖江房产网
按照《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技术标准》,突出“以人为本”,靖江加快建设应急避难场所,进一步提高城市避险能力,完善城市功能,增强城市应对突发事件和各种自然灾害的能力。
应急避难场所已初具规模
城市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应符合国家有关的法律法规,体现“以人为本”的建设理念以及“因地制宜、平灾结合、合理规划、综合利用、充分有效、易于通达、就近避难、保障安全、长期备用、便于管理”的原则。在众多的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中,由于公园绿地本身具有特殊的防灾减灾功能,且具有数量大、种类多、分布均匀、改造方便等特点,成为不少地方建设城市应急避难场所的重要载体。
去年起,靖江明确应急避险场所数量和建设标准,使应急避险场所达到基本要求,满足避险疏散等需要。市人防办邀请规划设计单位,就应急避难场所的设计方案进行探讨。对一些公园的设施进行改造,启动建设“五园一场”应急避难场所,“五园一场”即人民公园、西郊公园、马洲公园、长新公园、牧城生态园和原体育场。去年我市已建成人民公园、西郊公园、马洲公园、天水公园应急避难场所,牧城生态园应急避难场所建设正加快推进,预计本月底主体工程即可完工。与此同时,市人防办加快体育场人防改造工程建设,结合人防设施改造,按要求设计应急避难场所应有的设施。
应急避难场所各有各的功能
市人防办负责人介绍,随着城市化的发展,城市绿地在防御城市灾害中的作用逐步受到重视,提高城市绿地的应急避险功能,是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的一项重要工作。
靖江已建和在建的“五园一场”应急避险场所,均具备地势平缓、视野开阔、空旷场地多、距市民居住区近等特点。这些公园按照“平灾结合、均衡布局、因地制宜”的原则,在不改变公园绿地系统原有设施和功能的情况下,将防灾避险与绿地改造有机结合进行建设。
走入天水公园、西郊公园,看到公园内设置有标示着“应急棚宿区”、“应急厕所”、“应急灭火器”的绿色牌子,这些指示牌是应急避难设施的应急指示标志。如灾难发生时,各公园可按照预先制订的方案快速、有序地疏散群众、救伤抢险、调运物资等。
“公园绿地光场地大不管用,相应的供水、排污管道、临时厕所等建成,避难场所的硬件必须配套,才能升级为公园绿地应急避险场所。”市人防办工作人员介绍,公园是具有避难防灾功能的重要“柔性”空间,应急避难场所按功能可分为中心避难场所、固定避难场所和紧急避难场所三个等级。
我市根据“五园一场”场地的特点,将牧城生态园建成中心避难场所标准,西郊公园、天水公园为固定避难场所,马洲公园、人民公园为紧急避难场所。不同等级的避难场所,对相关设施配置均有不同的要求。像人民公园、马洲公园应急避难场所可用于紧急疏散居民,避难时间一般在3日以内。天水公园作为固定避难场所,内部设有应急篷宿区,可紧急安置1700余人。按照相关要求,市人防办在公园内设置应急供水、应急供电、应急厕所、应急通信、应急医疗救护等设备设施,根据应急需要,在应急疏散前组织应急物资的存储,可满足紧急安置人员10天左右的基本生活需要。
中心避难场所是具有物资集散、重型医疗救治、救援指挥、人员安置、救援部队驻扎、伤员转运、救灾设备存储等多项功能的长期避难场所。牧城生态园按中心避难场所要求设计建设,划分13个篷宿区,在每个区域内结合公园现状建设了应急供水、应急厕所、应急供电的基础预备设施,对应急通信、应急医疗救护、应急灭火器、应急垃圾存放、应急停车场都规划了设置地点,根据园内交通道路,规划了应急疏散的道路交通路线,同时还预留直升机停机坪位置,可满足直升机临时起降的要求,便于公园应急疏散功能的快速转换和人员的安全入园。
应急避难场所有双重作用
有市民疑惑,应急避难场所建成后,为什么平时看不到相应的设施如应急厕所等?
市人防办工作人员表示,应急避难场所的设施实用性很强。但平时看不出来,如应急厕所,施工时建好化粪池等,然后覆土、恢复原状,外表根本看不出来。但是一旦遇到灾难发生,可立刻翻开,搭上帐篷,瞬间成为方便又卫生的“应急厕所”。再如应急饮水点,都是独立的系统,平时不显眼,一旦城市供水、排水系统受灾瘫痪,便可立刻启用,成为“救命水”。而最常见的公园大草坪在紧急时可立刻搭起帐篷安置受灾群众,并备有疏散指引、应急电源等设施。
应急避险场所将充分发挥日常功能与应急避险功能的双重作用,既在平时满足生态、景观、文化、游憩的功能需要,又在灾害发生的非常时期发挥应急避难的作用。使这些呵护市民生活的城市公园,在危难之时能拯救市民的生命,成为人民生命的“保护神”,成为真正的“诺亚方舟”。